重要理論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長征
----如何理解發(fā)揚長征精神、重走長征路的重大意義
評述:2006年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有關部門開展了“發(fā)揮長征精神、重走長征路”活動,成為2006年全社會觀注的焦點。中共中央2006年10月22日隆重召開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胡錦濤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是人民軍隊的光榮,是中華民族的自豪。我們的民族和新發(fā)展時代需要長征精神。
一、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我們黨領導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進行的長征,創(chuàng)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在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偉大的紅軍長征,翻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篇章。長征途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即引領紅軍向哪里去的戰(zhàn)略方向問題,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問題,從思想上確保了紅軍長征勝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實行符合實際的戰(zhàn)略策略,這一我們黨在血的教訓和生死存亡考驗中認識并確立起來的思想路線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偉大的紅軍長征,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長征勝利,使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于西北,鞏固和發(fā)展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政治中心,為黨和紅軍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紅軍長征的磨難和考驗,鍛煉了中國革命力量,黨員和紅軍質量顯著提高,為黨的隊伍和革命力量的壯大、為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基本骨干。紅軍長征實現了我們黨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紅軍長征勝利,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偉大的紅軍長征,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弘揚偉大革命精神的勝利。紅軍長征不僅創(chuàng)造了可歌可泣的戰(zhàn)爭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偉大的紅軍長征,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紅軍長征從被動到主動、踏上勝利道路,轉折點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這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逐步形成,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經過勝利和失敗的長期比較作出的歷史性選擇。從遵義會議開始,又經過10年努力,到黨的七大,我們黨總結了歷史經驗,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制定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tǒng)一和團結,黨的領導更加成熟,黨的力量成倍壯大,黨成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二、新的歷史時期發(fā)揮長征精神的重大意義自70年前紅軍長征勝利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長征,奪取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今天,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長征。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
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就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紅軍長征之所以成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中國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發(fā)展的重大轉折,關鍵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在我們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yè)引向勝利。這是紅軍長征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啟示。紅軍長征,推動我們黨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國革命問題、特別是黨的思想理論指導問題,逐步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為基本點的一系列思想理論成果,有力推動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使我們黨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找到了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一部包括紅軍長征在內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實踐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作出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概括,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要扎根于中國的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之中,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準確反映時代要求,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就要大力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支柱。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英勇的紅軍將士之所以能夠視死如歸、浴血奮戰(zhàn),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人世間難以想象的千難萬阻,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偉大旗幟,是戰(zhàn)勝困難、贏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發(fā)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還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把長征精神作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在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進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不懈地發(fā)揚光大,把長征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要在全體人民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斷增強全社會的進取精神、開拓勇氣、創(chuàng)新能力,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就要大力加強全黨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最廣泛地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在紅軍長征途中,我們黨經過艱苦努力和嚴肅斗爭,實現了全黨的空前團結、紅軍的空前團結,密切了黨和人民軍隊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沒有這種革命大團結,紅軍長征勝利是不可能的。團結是克服困難、贏得勝利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yè)的重要保證。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維護和加強全黨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和加強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以及各方面的團結,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讓一切有利于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創(chuàng)造活力競相迸發(fā)、一切有利于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就要大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軍隊歷史使命。紅軍長征勝利充分說明了一個真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革命軍隊,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長期以來,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著貢獻。建立鞏固的國防,建設強大的人民軍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把科學發(fā)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fā)展,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guī)化相統(tǒng)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永遠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本色。要著眼世界戰(zhàn)略格局、我國安全環(huán)境和軍事斗爭任務的重大變化,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大力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不斷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wèi)作戰(zhàn)能力。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yè),依靠人民建設國防、建設軍隊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安全觀念,深入開展擁軍優(yōu)屬、擁政愛民活動,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努力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
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就要大力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更好地擔當起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興國的歷史重任。在紅軍長征的艱苦磨難中,我們黨高度重視自身建設,使我們黨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生機和蓬勃活力,為紅軍長征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也為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實踐告訴我們,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贏得各項事業(yè)勝利,必須把黨建設成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緊緊圍繞黨的歷史使命和中心任務,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以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繼續(xù)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廣大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學習紅軍長征中共產黨員忠于革命理想、獻身革命事業(yè)的政治品格,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定信心;要學習紅軍長征中共產黨員熱愛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境界,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扎扎實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學習紅軍長征中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風范,始終艱苦奮斗、艱苦創(chuàng)業(yè),模范地實踐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要學習紅軍長征中共產黨員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堅強意志,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始終埋頭苦干、銳意進取,勇于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帶領群眾堅韌不拔地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長征在新長征的征途上,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們一定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fā)展,不斷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不斷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