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傣族
(一)概述
傣族與壯族、水族、布依族等有密切的關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們以“斷發(fā)文身”為共同習俗。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熱帶、亞熱帶的壩子上,足跡遠涉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等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國內現(xiàn)有人口約126.1萬。
傣文是來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
傣族普遍信奉上座部佛教。佛教對傣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十分明顯。
傣族以種植水稻為主,有比較完整的耕作體系。傣族地區(qū)的“普洱茶”中外馳名,橡膠等砸熱帶經(jīng)濟作物發(fā)展較快,水果品種豐富。
傣族有自己的歷法和文獻,民間文藝活動十分豐富多彩,著名的孔雀舞和“贊哈”(歌手)演唱民間敘事長詩和民歌,為傣族人民所喜聞樂見。象腳鼓舞是傣族民間流傳最廣的男子舞蹈。傣族的孔雀舞、潑水節(jié)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民俗
干欄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大多住于平壩,村寨臨江畔湖。住宅建筑以西雙版納最具特色,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huán)繞、自成院落。竹樓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yǎng)牲畜及堆放什物。登上竹樓,外有走廊、曬臺。室內分為兩半,外半為客室,內半為臥室。內室一間,一家數(shù)代分鋪同宿。德宏多數(shù)地區(qū)傣族住平房,土墻茅頂。
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食,德宏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滔,喜嚼檳榔。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以青苔人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
傣族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褲,冷天外披毛氈,多用白布或藍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婦女服飾艷麗,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長筒裙;結發(fā)于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外出時喜挎自織的筒帕,撐平骨花傘,成為傣族婦女的代表性裝飾。
傣族青年婚前社交自由。晚上吹葫蘆笙串姑娘、“串寨子”和傣歷新年“丟包”等都是選擇對象和表達愛情的方式。但締結婚姻還要托媒說親。傣族還流行招贅婚。
傣族有鑲牙套、染齒和文身的習俗。
傣族的節(jié)日主要有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
潑水節(jié)是傣族的年節(jié),又稱“浴佛節(jié)”,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它源于印度,后隨佛教經(jīng)緬甸、泰國和老撾傳人中國。另據(jù)傳說,潑水活動最初是為洗去為人間謀福利而用計殺死魔王的七位婦女身上的污血而進行的。潑水節(jié)在陽歷四月中旬舉行,為期一般3~5天。頭兩天送舊,最后一天迎新。節(jié)日清晨,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樹枝制成花房,連同供品抬到佛寺,并在佛寺院中堆沙造塔三五座,塔尖插幾根纏有彩色紙條的竹枝,然后圍塔而坐,聽佛爺誦經(jīng),有預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意。中午時擔清水浴佛。禮畢后,青年男女到寺外互相潑水,以示祝福。人們常因被潑得全身濕透而興高采烈,以為吉祥如意。此外還舉行賽龍舟、丟包、放高升、點孔明燈及歌舞等活動。
傣族禁忌有:傣族寨門附近的“寨神廟”平時忌進去;寨心忌坐也忌腳踏或拴馬;“神樹”忌砍伐忌拴馬,忌移動或觸弄“神樹”下送鬼的鬼匾、鬼盤、鬼臺、竹竿等祭品。每寨都有佛寺,進寺要脫鞋襪,婦女進佛寺忌任意走動,忌隨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觸摸神像及法器,忌摸小和尚的頭頂。騎馬進村寨在寨門前要下馬。忌騎馬進寨;祭寨時忌外人進寨,寨里的人出來也必須等祭寨完畢。進入傣族住房時,到樓口要脫鞋,進門后忌用腳跺樓板,房子內的中柱樓上端忌掛東西和用背靠,樓下端忌拴馬,忌從家中火塘上面跨過,忌別人移動或抬起火塘上的三腳架,忌客人進臥室,忌頭朝向主人家內室睡覺,忌在傣族家中剪指甲,忌在室內吹口哨和玩響樂器,忌從婦女腳上跨過或觸摸婦女頭上的發(fā)髻,忌女招待男客、男招待女客。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jié)課
課程推薦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協(xié)議退費]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